- +
法治建设网
您的位置   >   首页   >   金融  >  

北京银保监局:警惕六类陷阱 守护“养老钱包”

有“特殊渠道”拿退休金、房产还能理财、小投资高返利、买藏品保收益……这些看似“诱人”的广告背后,隐藏着诈骗钱财的诸多陷阱,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部分老年人金融消费需求较大的特点进行诈骗,严重损害老年消费者合法权益。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近日发布风险提示,老年消费者应警惕六类典型陷阱,认清诈骗真面目,保护个人财产权益。

陷阱一:“代办保险、代理退保”的不法分子通过不法手段获得保单信息后联系老年人,谎称有“特殊渠道”,可一次性补缴享受养老退休金,或承诺更高收益、诱骗老年人退保,老年人一旦支付大额款项,不法分子便音讯全无、人走楼空。

陷阱二:贷款“黑中介”声称可办理高额透支信用卡或个人信用贷款,一旦老年人与其联系,即以“手续费”“中介费”“保证金”等虚假理由要求连续转款。有的还以需要老年人证明自己有还款能力为由,要求先往骗子账户内存钱。

陷阱三:不法分子打着“以房养老”的旗号,诱使老年人抵押房产以获得资金,再用所获资金购买所谓“理财产品”并承诺给付高额利息,往往是“以新还旧”的庞氏骗局。

陷阱四:不法分子打着“国家扶持”“政策补贴”等旗号,以“低风险、高回报”为噱头诱骗老年人投资,往往老年人追加投资后,不法分子便消失不见。

陷阱五:不法分子常用“限量发行”“高额回报”“绝世珍藏”等宣传语,吸引老年人投资“收藏品”,声称“藏品回购、短时间内升值、帮助出售、收益翻番”,并索要“展览费”“评估费”“公证费”等相关费用。

陷阱六:不法分子冒充医学专家,老年人可“免费用药”,博取老年人信任。受骗的老年人往往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一步步陷入犯罪分子精心设计的骗局中,最终蒙受损失。

北京银保监局提醒老年消费者:不信“偏门”、不贪“小利”、不迷信“偏方”、不轻信“专家”,要了解金融产品的特征、办理流程以及金融常识,警惕各类标榜“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理财项目,增强自身风险识别能力。要多与家人商量,对投资活动的真伪、合法性进行判断,以防被不法分子蒙骗。

投稿邮箱:zgfzjs@126.com

为您推荐

超50家银行关闭无卡存取 ATM扫码存款将成历史?

近日,招商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将于4月9日起停止ATM机扫码存款服务。后续,客户可持该行银行卡,通过该行ATM机或营业网...

中国版平准基金来了,释放稳市强信号!

今天一早,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央汇金公司重磅发声。中央汇金明确了自己是资本市场上的“国家队”,发挥着类“平准基金”作用。央行...

担心“存款变保险”?银行代销金融产品有了新规定

 在我国,银行是与广大百姓接触最多的一类金融机构。除了自营的存贷款等业务,代理销售其他金融机构的产品也是银行的重要业务之...

证监会:全面启动实施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

记者从证监会获悉,3月11日,中国证监会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

证监会主席:长期资金长周期考核政策文件将尽快推出

中新网3月6日电 证监会主席吴清6日表示,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去年9月和今年1月,证监...

五部门联合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中新网3月2日电 据中国人民银行微信公众号消息,2025年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工商联、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