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治建设网
您的位置   >   首页   >   金融  >  

多家银行调整个人账户非柜面交易限额

本报记者 彭 妍

7月份以来,多家银行密集发布公告称,持续调整个人结算账户的非柜面渠道的支付限额。除此之外,还有多家银行停止手机银行中ATM扫码取款业务,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等还收紧无卡存取款业务。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银行上述业务调整主要原因是电信诈骗多发并且形式多样、隐蔽性强,损害了广大居民的正当合法权益。银行调整非柜面渠道支付限额、停止部分线上渠道服务功能,有助于提升居民银行账户资金安全水平,减少电信诈骗案件发生,更好保障居民财产安全。

银行收紧个人账户业务

今年以来,中国银行、华夏银行、江苏银行等银行都对非柜面渠道支付交易限额进行了调整。7月5日,中国银行大连市分行、哈密市商业银行乌鲁木齐分行发布公告,动态调整个人结算账户非柜面渠道业务限额,涉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网关支付、快捷支付、POS、ATM等渠道发起的账户付款业务。具体而言,银行将根据账户使用情况,按照“银行账户功能与账户风险等级相匹配”的原则,差异化动态调整账户非柜面渠道业务限额。

7月4日,江苏银行常州分行、华夏银行南宁分行等机构也发布相应通告,开展个人结算账户非柜面支付限额调整工作。对于下调原因,上述银行在公告中解释称,降低非柜面渠道的交易限额是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活动的工作要求,也是防范资金遭受诈骗损失的必要手段等。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银行调整账户非柜面渠道支付限额主要基于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或反洗钱需要,通过系统模型实时监控账户支付转账情况,对于出现异常的账户触发限额调整机制。此外,一些长期不用的睡眠账户,也可能会被银行调降限额,需要去柜面进行再激活。

业内人士表示,银行对非柜面渠道支付交易限额进行调整主要还是风险防范,对部分经常进行网上交易的或者是存在可疑交易的账户进行适当的限额管理,有助于降低客户的风险,同时也降低银行自身风险。

加大线上渠道管理成趋势

7月起,多家银行停止手机银行中ATM扫码取款业务,另外,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等还暂停无卡存取款业务中预约取款或其他部分功能。

例如,兴业银行近日公告称,将于7月10日起停止手机银行中ATM扫码取款业务。交通银行表示,自5月24日起停止个人手机银行无卡取款功能中的预约取款服务,之后客户仍可通过该行智能机具办理有卡取款、扫码取款或前往该行营业网点办理取款业务。

苏商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杜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ATM机扫码取款等属于无卡取款方式,本身是为了便利客户取现。但ATM扫码取款无法认证取款人身份,存在用丢失的手机扫码取款的漏洞。

近年来,银行对个人账户的管理力度不断加强,从清理“睡眠账户”到清理“一人超量账户”再到“断卡”行动等,银行相继下调个人账户线上相关业务交易限额以及收紧无卡存取款业务是对个人账户管控的再一次升级。

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银行承担着账户安全和反洗钱的责任,在电信诈骗及个人账户违规交易多发的情况下,银行加强个人账户管理成为一种趋势。

在薛洪言看来,站在银行的角度,应该提高监控模型的识别精准度,减少误判率;对于触发限额调整机制的账户,应该给予更多的解除限制的选择,尤其是允许用户线上操作,降低柜面申请产生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另外,对于易被模型误判的操作行为,银行应视情况加大用户沟通力度,做好解释工作,规范用户账户使用习惯,避免多次误判对用户带来的困扰。

投稿邮箱:zgfzjs@126.com

为您推荐

多地披露2025年一季度地方债发行计划

◎记者 李苑 为稳经济促投资,多地已开始准备新一年的发债工作。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专项债券信息网数据发现,截至12月22日...

财政部:在多地启动试点解决政府采购异常低价问题

财政部网站12月25日消息,为促进政府采购公平竞争,持续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推进优质优价采购,财政部决定在北京、天津、...

监管部门对操纵市场“出重拳” 年内已有9份罚单金额均超1亿元

本报记者 吴晓璐 近日,证监会官网更新一则对操纵市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朱某宇控制使用48个证券账户,操纵23只股票,被证...

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下调产品费率

本报记者 彭 妍 10月24日,招银理财发布了费率优惠公告,对部分产品固定管理费、销售费率进行下调。据《证券日报》记者不...

证监会:进一步谋划并适时推出更多务实管用政策措施

本报讯 (记者吴晓璐)据证监会网站9月27日消息,近日,中国证监会召开党委(扩大)会议,认真传达学习9月26日中央政治局...

4000亿特别国债下周发行 这次不一样!

财政部将于8月29日开展2024年到期续作特别国债发行,规模合计4000亿元。 此次发行的特别国债有何背景?对市场有何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