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治建设网
您的位置   >   首页   >   消费  >  

在国内销售的充电宝必须要有CCC标志吗?——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答记者问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快速普及,消费者对移动电源(充电宝)的使用需求激增。我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充电宝生产国、消费国,2024年市场规模已达10.4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30%以上。

今年以来,旅客携带的充电宝等锂电池产品在飞机上起火冒烟事件多发。中国民航局日前发布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CCC认证标志(俗称3C标识)、CCC认证标志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一时间,很多消费者都在查找自己的充电宝是否有CCC认证标志。就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

问:什么是CCC认证?为什么要将充电宝纳入CCC认证监管?充电宝CCC认证从何时开始执行,是否有强制性?

答:CCC认证(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是我国为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国家安全及环境,依法实施的强制性市场准入制度。

近年来,由充电宝引发的火灾等事故时有发生,威胁到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公共安全。为加强充电宝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市场监管总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电子电器行业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于2023年3月发布《关于对锂离子电池等产品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的公告》,将充电宝及其关键部件——锂离子电池(也就是电芯)纳入强制性产品认证,也就是CCC认证管理,明确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CCC认证的充电宝及电芯,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

通过实施CCC认证,按照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音视频、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设备 第1部分:安全要求》(GB 4943.1—2022)和《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 安全技术规范》(GB 31241—2022)的规定,对充电宝的充放电温度控制、高温外部短路、跌落和挤压等关键安全指标进行严格测试,同时对生产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一致性开展检查,确保产品持续符合标准和CCC认证要求,切实把好市场准入关。

问:如何辨认真假CCC认证标志?

答:目前充电宝加施CCC认证标志的主要方式为印刷或模压标志,即产品本体上印制有CCC认证标志图案。

此外,充电宝也允许粘贴标准规格CCC认证标志。标准规格标志采用全息激光防伪技术制作,对准标志观察,整体为白色底板,黑色图案,并含有菱形图案和中国认证字样暗纹,有真实感和立体感。如果没有立体效果,那么可以判断是仿冒的标志。

市场监管部门也提示广大消费者,CCC认证标志不能在市场上流通,网上售卖的含有CCC字样的标志均不合法,请消费者不要购买使用。

问:2024年8月1日起,市面上销售的充电宝都要有CCC认证标志。在此之前购买的、没有CCC认证标志且未被召回的充电宝,还能用吗?

答:2024年8月1日起,如果商家销售了没有CCC认证的充电宝,就违反了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对于消费者来说,未被召回的充电宝能够使用。但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遵守相应规定。

问:夏季到了,对于安全使用充电宝有哪些建议?

答:一是消费者不要随意将充电宝放置在车内等太阳直射、高温、不利于散热的环境中使用。因为充电宝内部温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就可能发生“热失控”,引发着火或冒烟。

二是充电宝产品内部的锂电池使用的是易燃电解液,相对不稳定,一旦出现严重磕碰、挤压变形、鼓包漏液等情形,请消费者及时停止使用并淘汰、更换。

三是消费者在购买充电宝产品时,请认准产品上加施的CCC认证标志,也可以通过“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查验该产品的获认证情况以及CCC认证证书是否有效。

投稿邮箱:zgfzjs@126.com

为您推荐

野外露营当心卡式炉变隐形“炸弹”

◎本报记者 华 凌 正值暑假,不少家长选择带孩子去户外野营。卡式炉因其便携、易用等特点成为户外烧烤、露营的热门装备。不过...

追“新”赶“潮” 多地推出新一轮消费提振举措

北京出台扩大时尚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广西推出深夜食堂、夜广西LIVE秀等特色活动,山西打造非遗国货“潮牌”“潮品”……记者...

莫让行业惯例成“利己条款”

日前,有媒体测评多家快递公司时发现,半数快递企业在续重收费中存在“向上取整”行为,有快递员称“2.1公斤也算3公斤(收费...

直播电商如何加强监管?市场监管总局回应社会关切

新华社北京6月10日电 题:直播电商如何加强监管?市场监管总局回应社会关切 新华社记者赵文君 市场监管总局10日发布《直...

“五一”前夕多地发放消费券 激发市场消费活力

本报记者 孟 珂 “五一”假期前夕,各地陆续出台重磅优惠活动,推出一系列便民优惠举措,为假日经济注入新动能。 其中,发放...

特价品≠处理品 商家应负责“三包

本报上海讯(记者刘浩)特价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后,商家不退不换是否合理?近日,上海市浦东新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成功调解了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