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治建设网
您的位置   >   首页   >   乡村振兴  >  

千年纳西古村走出“文化遗产变资产”新路

新华社昆明9月30日电 题:千年纳西古村走出“文化遗产变资产”新路

新华社记者王明玉

玉龙雪山下的一个纳西族村落里,袅袅炊烟绵延了1000余年。如今,这座古老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里是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镇玉湖村。最近,村民和杰林更忙了。记者造访时,他正带着一对来自广东佛山的游客参观自家的小型“纳西博物馆”,讲述他收藏的老物件背后的故事,然后让游客体验磨豆花、写东巴文。

“通过亲身体验发现,纳西文化原来这么有意思。”游客李建均笑着说。

  图为玉湖村村民和杰林教游客写东巴文。新华社记者马淮钊 摄

玉湖村地处纳西文化发祥地,村里保存着完整的纳西族传统建筑。和杰林家就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格局,这座老宅历经百年沧桑,2020年6月修缮后,成了全村第一家纳西文化体验馆,旺季每月能接待六七百人。

由于海拔高、土地贫瘠,玉湖村曾是丽江坝区最贫困的村子之一。一些人还乱砍古树等,使村庄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遭到破坏。

“为改变发展方式,村里强化古宅古建、古树名木、乡土文化保护。”玉湖村党总支书记和旺盛说,村里还制定了居民建房管理办法、民居修筑修缮控制规定,让一屋一墙、一路一水与古村风貌相一致。

  图为雪山脚下的玉湖村一隅。新华社记者马淮钊 摄

同时,玉湖村深挖纳西族的“文化富矿”,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一条“文化遗产变资产”的新路。各级政府投入40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后,村里开了20多家民宿客栈、11家农家乐,90%以上的村民吃上“旅游饭”。改良纳西菜、增设民俗体验、民族歌舞表演……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个千年古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曾心怀“诗和远方”的大学生赵丽奇,回村到一家高端民宿工作,并将在深圳打工学会的中西餐摆台和手冲咖啡的技艺带进来。如今,像赵丽奇一样返乡就业的大学生有10多人。她说:“近几年,我们村变得更加有活力、有希望!”

  图为玉湖村村民和杰林(右三)带游客磨豆花。新华社记者王明玉 摄

2019年,玉湖村与一家公司合作组建旅游文化开发公司,探索“基层党组织+企业+村集体合作社+村民”的发展模式,面向全村开展文旅业服务技能培训,吸纳村民150人就业;成立了纳西民俗文化研究所,未来还将打造十大非遗院落,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传统手工艺、乡村音乐等元素,实现文化促产业、促增收。

文化“活”起来,古村“火”起来。玉湖村已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1年,玉湖村共接待海内外游客8万人次,旅游收入约16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2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万元。

“抬抬脚,甩甩手,大家打跳多快乐……”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玉湖村的民俗广场上,游客和村民们围着篝火唱跳纳西歌舞……火光映红了他们的脸庞,也照亮了千年古村的幸福生活。

投稿邮箱:zgfzjs@126.com

为您推荐

“湾区伶仃”号下水,大湾区实现“吃鱼自由”

科技日报讯 (记者龙跃梅 通讯员尤俊 肖明葵)近日,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广东江门成功下水...

全国农作物种子基地监督检查开展

人民日报北京6月6日电 (记者郁静娴)近日,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农作物种子基地监督检查工作,紧盯繁种制种关键环...

新闻分析:干热风+干旱,对北方冬小麦影响几何

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题:干热风+干旱,对北方冬小麦影响几何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中央气象台10日预报,河南、陕西、山西等...

严查假冒伪劣!农业农村部开展春季种子市场检查

记者3月12日从农业农村部获悉,农业农村部近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春季农作物种子市场检查,聚焦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

生态共建分布式光伏民生工程 暨四大平台全国项目启动会在唐山举行

2025年3月2日,“生态共建分布式光伏民生工程暨四大平台全国项目启动会”在唐山世德酒店第一会议室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天...

中央一号文件丨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过渡期结束后帮扶政策不会“急刹车”

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记者胡璐、古一平)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中央财办分管...
返回顶部